↑讓美味扣分的塑膠碗和免洗湯匙…(c)photoed by Water
喝豆漿,就得用開口大大的碗公──而且是瓷碗盛裝的才正統,最好連湯匙都是陶瓷製的「調羹」,那麼喝起來就更佳美味了!不過,最近我赫然發現,在台灣會這麼想的人好像幾乎絕跡了,尤其是豆漿店的老闆們。
記得小時候一碗豆漿三塊錢的年代,用陶瓷碗公裝豆漿,就像準備炸成油條的麵團中間一定要壓一道線一樣自然。淺淺的湯碗不是泛著樸拙的淺藏青色釉料,就是碗口邊緣鍍了一圈水銀,並飾著秀氣小花的白色瓷器,然後搭配有「大同瓷器」或「XX醬油」印記的調羹,或者是金屬製的中式湯匙。
為了安排幾條從早餐吃到下午茶的單車路線,最近在網路上搜尋了幾處眾人推薦的高雄傳統早餐店。開在國宅樓下的傳統早餐店,還是由右寫到左的中文招牌上蒙著數十載的風霜。從現場門庭若市的盛況,還有店員手中舀豆漿的鋼杯上披掛著一層層厚厚的豆皮來看,這家店的豆漿鐵定香濃好喝──孰料,如夢似幻的瓊漿玉液被倒進塑膠碗的剎那,原本隨著豆漿熱氣高漲的好感度便瞬間降了溫,端到座位上,執起廉價的白色塑膠湯匙時…看,塑膠碗中的豆漿因為鹽巴和醋的化學變化,明明結了一坨坨濃稠的夢幻豆腐花呀!但為什麼總覺得遺憾依舊蓋過了豆漿應有的味道呢?
我又想起另兩家也是大排長龍、雄霸市場入口兩側的傳統早餐店。一家以現烤燒餅著稱,另一家則以口感特殊的蛋餅見長,然而兩家店的傳統豆漿也都是裝在美耐皿裡。它們也不是我所尋找的夢幻豆漿店。
想喝瓷器裝的豆漿,去鶯歌喝就好啦!愛吐槽的同行友人語中不乏嘲諷的意味:哪有人吃個東西連碗筷也要挑剔!可見我這種老派的堅持在當今豆漿界有多麼式微了。
這種喝豆漿一定要用碗裝的想法,或許要追溯到小時候學著父親喝豆漿的時期。傳承自父親喝豆漿的習慣,我亦偏愛將剛炸好的油條掰成一塊塊泡在熱騰騰的甜豆漿裡。別小看這簡單的吃法,絕佳的入口時機可是稍縱即逝的,因為油條泡久了太軟爛,泡不夠又吸不足湯汁,最好是被豆漿浸泡卻仍保有些許酥脆口感時,連同中空部分吸附的香甜豆漿大口送進嘴裡,細細品嚐甜鹹脆軟交相融合的特殊滋味,這,才是喝豆漿的最大樂趣啊!另一種直接手拿油條沾豆漿吃的方法,滋味大同小異,不過兩者的重點都是:豆漿如果不是用碗裝,感覺就不對啦!而瓷碗之所以會讓我有更貼近「正統」的感覺,或許是因為塑膠是工業化的代表產物之故吧。至於那種用塑膠杯裝插吸管喝的,個人任性地以為根本喝不出豆漿的精髓,反而比較像喝豆漿口味的飲料。
說起飲料,有種把騎樓當店面,內用兼外賣的半露天式咖啡茶飲店在台灣風行好一陣子了。平常很少喝飲料的我,最近恰巧有機會和幾位朋友分別在不同的咖啡飲料店喝了幾回。撇開飲料內容好喝與否不談,最令我納悶的是,為何內用的容器和外帶的完全沒有差別──專用紙杯貼上標示飲料內容的列印標籤,封上膠膜還不忘附上一根吸管。最令人不解的果然還是那層封口膠膜了,難不成是貼心地預想,即使顧客在店內把飲料打翻了,尚可搶救大半飲料?
仔細想想,飲料店的玻璃杯和豆漿店的陶瓷餐具,恐怕都是因應這個社會所追求的「便利」而消逝的吧。厚重易碎的陶瓷玻璃先是被便宜質輕的塑膠器皿取代,然後又是更便宜更快速的免洗餐具。減少人力、便於攜帶、加速消費,看似皆大歡喜,只是在這些便利之中,我們似乎也失去了食物中一抹無形無色、卻也最重要的風味。
或許我想尋覓的並不只是一碗美味的豆漿,而是那份毫無造作地展現對人與土地更深層的體貼與關懷,而這種態度絕非透過陶瓷重鎮用來發展觀光的噱頭、或是選用名家設計碗盤的高檔餐廳就能找到的。雖然只是個人一廂情願,我猜,如今還能堅持使用陶瓷餐具的豆漿店老闆,想必也能磨出一碗香純濃厚的傳統豆漿吧。然而,即使在這人人都是美食部落客的時代,當我嘗試用「豆漿、陶瓷、碗裝」幾個關鍵字在網海搜尋,Google依然沒有告訴我答案。
乾脆自己開一家好了!
有個性的咖啡店都可以開!豆漿店為何不行呢?至少自己可以先享受到!是吧!
比起被綁在定點開豆漿店,我還是喜歡走遍大江南北喝豆漿啦~